作为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,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韶华队于7月3日—8日奔赴结对单位——揭阳市揭西县龙潭镇,开启了一场聚焦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实践之旅。队员们以青春之名,深度走访龙柯生态园、起龙围客家围屋等六大地标,用专业智慧与实践行动,为龙潭镇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动能。
龙柯生态园:解锁生态开发 “和谐密码”
7月3日,队员们首站探访菜仔园村龙柯生态园。园中巨龙景观或雕或瓷,在亚热带季风的吹拂下与满枝荔枝、龙眼相映成趣。梯田地形勾勒出开阔视野,远山如黛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。
“物种培育要兼顾观赏性与生态链平衡”“景观打造得留住乡土气”——当地工作人员的规划思路,让队员们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有了更生动的理解。这场生态与人文的碰撞,不仅定格了自然之美,更坚定了大家以行动守护生态的决心。
起龙围客家围屋:触摸三百年文化根脉
7月4日,龙东村起龙围客家围屋传来阵阵笑语。这座始建于1667年的回字形建筑,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,深藏着岁月的印记。灰白墙体、黑色瓦面搭配朱红梁柱;门前古井历经数百年风雨,依旧清澈见底。
围屋居民热情铺开“文化画卷”:春节祭祖的肃穆仪式、清明制艾粄的烟火气、围屋攻防一体的建筑智慧……,队员们在倾听中触摸客家文化的鲜活肌理,更关注到部分建筑亟待修缮的现状。“老建筑是活的历史课本”,大家纷纷表示将助力文化传承,让传统文脉在新时代流淌。
祥龙寺村落:古建焕新点燃文旅火花
7月5日,井下村祥龙寺的修缮工地热火朝天。这座古寺黄墙红瓦,掩映在葱郁山林间,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尽显古朴韵味。寺前石阶错落,周边偶见施工设备,古建修缮工程正有序推进,工人们遵循“修旧如旧”原则,细致修复破损木构件、砖瓦,力求留存历史韵味。
镇文旅办负责人介绍,依托“百千万工程”规划,村落将串联古寺、山林、溪流资源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。“古建不只是文物,更是能‘造血’的文旅IP”,队员们由此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。
小蓝月谷水坝:生态水利托起 “双向奔赴”
7月6日,关山村小蓝月谷水坝的叠瀑景观令人驻足。升级后的水坝采用生态护坡技术,既守护水土,又为下游农田输送“生命之源”。河畔沥青步道串联起绿意盎然的特色作物区,绘就“坝美田丰”的乡村图景。
村干部的话道出发展深意:“我们要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。”队员们看到,水坝正成为连接“生态保护”与“村民增收”的纽带,让“守护绿水青山”与“收获金山银山”不再矛盾。
龙盛果园:科技为特色农业 “插上翅膀”
7月7日,龙东村龙盛果园里,负责人蔡武继带领队员们穿梭在果林深处。从果树形态特征到市场销售数据,蔡武继的讲解让队员们对现代农业有了立体认知。
“灌溉设备供电总出问题?”针对果园难题,队员们现场推介无线供电技术,这种技术可以为果园中的传感器、灌溉控制器等设备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,无需传统布线,既节省成本又方便维护。蔡武继当即表示:“这技术能帮我们实现智能化管理,太实用了!”
刘向明土蜂蜜园:传统产业焕发 “青春活力”
7月8日,陂尾村的养蜂园内,负责人刘向明手把手教队员们辨识蜂箱结构、观察蜜蜂采蜜轨迹。队员们鼓起勇气提起蜂巢,亲身参与摇蜜、滤蜜的全过程,深刻体会到“一滴蜜”背后的匠心。
“可以试试直播带货!”“建议注册地理标志商标”……,结合专业所长,队员们为拓展销售渠道出谋划策。刘向明笑着说:“有你们这些年轻人支招,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时代!”
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,从技术赋能到产业升级,青年韶华队用6天时间在龙潭镇写下青春答卷。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乡村振兴的“助跑”,更让青年力量在田野间扎根生长。未来,将有更多青年循着这条路,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!
© 版权所有: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/ 学校地址: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 / 邮政编码:528400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05008828号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