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8日至14日,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“青年韶华队”奔赴粤东潮汕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“青春对话匠心,非遗连接未来”为主题,聚焦揭阳、潮州、汕头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深入乡村院落、手工作坊与非遗展馆,用青春视角记录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,探寻潮汕文脉的当代生命力。
一、揭西土蜂蜜:养蜂人三代守护的 “甜蜜非遗”
7月8日,团队首站走进揭西县龙潭镇,探访刘向明的土蜂蜜养殖场。从蜂房取蜜的瞬间,晶莹的蜂巢蜜便引来了队员们的围观。刘老先生一边递上新鲜蜜块,一边细数养蜂门道:从本地特有的鸭脚木、荔枝花等蜜源植物,到如何根据季节调配蜂种,无不透着祖辈传下的经验。“父亲教我的不仅是养蜂技术,更是对这片山林的敬畏。”他说,龙潭镇的生态环境是蜂蜜品质的保障,而这份坚守,已延续了三代人。
二、客家火炙娘酒:稻秆火温里的千年酒香
7月9日,穗姑姑客家火炙娘酒厂的灶间暖意融融。女主人刘穗文正用稻秆与谷壳燃起暗火,在陶瓮下细细炙烤娘酒——这是客家火炙娘酒最关键的“点睛之笔”。“火不能太旺,得让温度慢慢渗进酒里。”她演示着蒸米的软糯、拌曲的均匀、发酵的等待,最后用温酒煮出一碗汤圆,酒香混着米香漫满屋子。刘穗文说,火炙不仅让酒性由寒转温,更烤出了客家女性“慢工出细活”的生活智慧,如今她仍坚持用古法酿造,让每一滴酒都带着家乡的温度。
三、朱家教拳:拳脚间的侠义传承
7月10日,凤江鸿江村的祠堂里,拳脚生风。朱家教拳传承人侯少雄之子侯伟鹏正带领8名学员练拳——最小的仅7岁,出拳已有模有样;高中生学员则将招式打得刚劲有力。“这拳讲究‘守中用中’,既练身也练心。” 侯少雄老先生接过话头,随即舒展筋骨,一套拳法行云流水,收势时掌声雷动。作为省级非遗,朱家教拳曾是客家人保家护院的技艺,如今父子俩不仅开班授课,更走进校园推广,“只要有人想学,我们就愿意教,不能让老祖宗的侠义精神断了代。”
四、珠绣屏风:万颗彩珠绣出的东方美学
7月11日,潮州市百师园创意馆内,一件珠绣屏风静静矗立——金线为骨,彩珠为魂,花鸟纹样在灯光下流转生辉。“这是曾摆进人民大会堂的作品,每颗珠子都要手工固定。” 传承人黄女士与蔡女士轻抚屏风,讲述着珠绣的“绣花功夫”:从选珠的大小色泽,到穿针的角度力度,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整体气韵。队员们凑近细看,才发现方寸之间竟藏着上万颗珠子,“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,潮汕女性的巧思,能绣出不输任何艺术的东方美。”她们说,如今正不断尝试将珠绣融入现代服饰,让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。
五、枫溪瓷塑:老窑里烧出新潮范儿
7月12日,潮州瀛瀚艺术陶瓷厂的展厅里,传统青花与现代抽象瓷塑相映成趣。传承人吴志荣讲解着陶与瓷的质地之别、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工艺差异,更现场演示了捏塑、上釉的手法。“守着老手艺不创新,就成了‘老古董’。”吴志荣说,枫溪瓷塑正是从传统中走来,在古今文化碰撞交融中,生长出对传统的叛逆和延续,比如他设计的“中华战舞”系列,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创产品,日前,也成功在世博会上亮相。
六、木雕:父女同刻的 “刀尖上的传承”
7月13日,潮州市陈标楠木艺馆内,木屑簌簌落下。陈标楠正指导女儿雕刻一朵牡丹,女儿的刻刀虽显生涩,却透着专注。“学木雕要耐得住性子,一块木头要刻上半年才像样。”他指着墙上的作品,讲述着年轻时拜师学艺的严苛,从凿子的握法到图案的布局,每一步都不能急。如今,女儿成了他的“新徒弟”,父女俩常一起琢磨新纹样,“她会加些卡通元素,我觉得挺好,只要刀法在、匠心在,木雕就不会过时。”
七、英歌舞:鼓点中跳出的潮汕精气神
7月14日,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的舞台上,脸谱狰狞、鼓点震天。英歌舞表演一开场,便点燃了全场热情。舞者们手持双棒,步伐刚劲,将《水浒传》英雄的豪迈演绎得淋漓尽致。“每一个动作都要用力,这是潮汕人‘敢闯敢拼’的性子。”表演者擦着汗说,为了让英歌舞更接地气,他们常走进社区、学校演出,甚至改编出适合小朋友学的简化版。当最后一个造型定格,掌声与欢呼声交织,仿佛看到这项古老艺术正以年轻的姿态“舞动”传承。
从土蜂蜜的甘醇到英歌舞的激昂,“青年韶华队”用7天时间,触摸到潮汕非遗的温度与活力。队员们说,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传承人指尖、舌尖、拳脚间的生活智慧。作为青年一代,记录它们、传播它们,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守护。
© 版权所有: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/ 学校地址: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 / 邮政编码:528400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05008828号 |